5856資訊網---->彼得·林奇 | ||||||||||||||||||||||||
|
||||||||||||||||||||||||
勤奮的兔子——彼得·林奇-1 | ||||||||||||||||||||||||
閱讀彼德•林奇還是十幾年前的事,當時對這位美國富達公司麥哲倫基金的經理印象最深的一點是他強調日常生活經驗有助於股票投資,比如,你可以通過對家門口百貨店或餐飲店業務興旺與否的觀察,來選擇這家公司的股票。對大多數無緣調研上市公司又重視基本面的投資者來說,這可是個福音。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又重讀了幾本林奇自己寫的以及別人寫他的書,發現有許多過去沒有註意的地方。 勤奮得令人驚訝 首先是林奇非常勤奮。他走訪公司,每月40到50家,一年五六百家,當然這是《新金融大亨》的作者約翰•雷恩的調查結果。而在《戰勝華爾街》一書中,林奇1982年在回答電視台主持人甚麼是他“成功的秘密”時說:“我每年要訪問200家以上的公司和閱讀700份年度報告”。不管怎樣,數量夠驚人的。林奇不僅調研美國的上市公司,而且還到海外去尋找好股票,他曾坦承,“除了約翰•坦普,我是第一個重倉持有國外股票的國內基金經理”。在1985年9月中旬的一次國際調研活動中,林奇花了3週時間調研了23家上市公司,收穫頗大。他在瑞典去了該國最大的公司沃爾沃,而瑞典惟一的一個研究沃爾沃汽車的分析員竟然沒有去過該公司。當時,沃爾沃的股價是4美元,而沃爾沃每股現金已高達4美元。林奇的妻子卡羅琳也到了歐洲,但他倆卻不能同去威尼斯,因為那兒找不到一家值得拜訪的上市公司。林奇的痴迷勁可想而知。 結婚20年,林奇只度過兩個專門假期,他曾對約翰•雷恩回憶是如何度假的:“我去日本,花了五天的時間考察公司,在香港見到卡羅琳,於是我們在中國逗留了大約兩三天,然後我考察曼谷的公司,又在曼谷觀光,接著我飛往英格蘭,在那裡考察了三四天的公司。那是一段美好的時光。” 卡羅琳肯定不會認為那是“一段美好的時光”。也許他們有契約吧,1990年年中,林奇告別了麥哲倫基金,解甲歸田了。 林奇在位期間的一些數據讓人驚訝—— 他一年的行程10萬英里,也就是一個工作日要走400英里。 早晨6:15他乘車去辦公室,晚上7:15才回家,路上一直都在閱讀。 每天午餐他都跟一家公司洽談。 他大約要聽取200個經紀人的意見,通常一天他要接到幾打經紀人的電話,每10個電話中他大約要回一個,但一般只交談90秒鐘,而且還好幾次提示一點關鍵性的問題。 他和他的研究助手每個月要對將近2000個公司檢查一遍,假定每個電話5分鐘,這就需要每週花上40個小時。 比較林奇,中國基金經理一定會汗顏。我敢肯定,中國目前最勤勉的基金經理的工作強度頂多是林奇的三分之一,而一般的經理也就是林奇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如果哪位中國基金經理認為我的估計錯了,請和我聯繫,我一定公開認錯)。 匪夷所思的交易 第二個讓我驚訝的事情是林奇買賣股票奇多且奇快。林奇大約持有1400種證券,其中最大的100種代表著一半的總資產,最大的200家代表著三分之二的總資產。在一個普通的工作日中,他的交易大約是買進5000萬美元,同時賣出5000萬美元,也就是說,他每天賣出100種股票,也買進100種股票(由三位交易員負責),而且林奇的交易只有不到5%是大於1萬股的: “在我所買的股票中,3個月中,我僅對其中不到四分之一的部分感到樂觀。因此如果我碰到了10種股票,我會愉快地把10種都買進來,然後再進行調查研究。也許我會不喜歡其中的幾種,但我會繼續持有我喜歡的幾種,增加它們的量。”林奇的投資組合永遠都在變,許多證券僅保持一兩個月,他覺得自己的工作越出色,周轉率就越高。 這又是個逆反投資的例子,許多專家都批判股市出現的高換手率是投機高漲的數量表徵,許小年就曾通過中國股市和美國股市換手率的比較,指出前者嚴重投機。 這也難免,一般的投資專家最多同時經營20—30種股票,林奇投資數千種股票,確實匪夷所思。 也許有人說,是由於麥哲倫基金規模巨大,林奇才這麼做。這有一定的道理。在1977年林奇擔任麥哲倫基金經理的第一年時,1800萬美元的盤子,組合包含了41種股票,但換手率是343%,而且其後三年的換手率都達到300%。林奇對此的解釋是,麥哲倫對新客戶封閉買進,卻遭到大約三分之一的贖回,他為了換股不得不拋出老股票。 1981年麥哲倫基金的規模是1億美元。 1982年林奇被稱為“過去十年中最成功的共同基金經理”,他取得了305%的收益率,麥哲倫成了一隻4億5千萬美元的基金,在3個月內,他購買了166隻股票。 1983年中期,林奇的投資組合中有450隻股票,而年底就達到了900只,資產升值至16億美元。 如此多的股票組合是否會成為一個指數基金,從而由“主動型基金”變成“被動式基金”而無法戰勝主場? 林奇認為絕不會如此。他舉例道,在900隻股票組合中,其中700隻股票的資產總和還不到基金總資產的10%。 那為什麼要少量持有這點頭寸呢? 林奇的解釋是:1)公司本身盤子非常少,即使他持有達到投資上限(總股份的10%),其總量也極少;或者2)他也不能確信這些公司是否真的值得投資。而買這點股票,只不過是為了解公司情況提供方便罷了。 這是一種很新穎的思路:“投資之後再進行調整”。若調查後覺得好,就加碼買進,不行就拋掉。一般來說,林奇“事後諸葛亮”的概率是10%,也就是他考慮十家公司後,會對一家公司真正感興趣。 放手一搏的過人膽量 第三個讓我驚訝之處是林奇如何選擇重倉股。林奇是基金經理,當然要組合投資,可他更看重重倉股對基金的貢獻。他說:“如果你有五種股票,三種下跌75%,一種上漲了10倍,一種上漲了29%,那麼這五種股票仍然會令你幹得很出色……因為這麼去做,你在上漲10倍的這種股票上賺足了錢,遠遠抵銷了你那些下跌50%、75%甚至90%的股票所帶來的損失”。在選股方面,林奇和巴菲特一樣,講究常識,對高科技股一般不碰,碰了也不那麼成功。不過,在選擇時機上,他並不“常識”,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由於汽車工業不景氣,股市對此反映惡劣,尤其是美國的第三大汽車廠商克萊斯勒被預期破產,股價只賣2美元,林奇卻開始看好汽車業,他先調研了福特公司,但發現克萊斯勒更好,單單是公司有超過10億美元現金這件事,就至少使它兩年內不會破產。於是,1982年春夏之交,他大量吃進克萊斯勒股票(整個麥哲倫基金5%的資產)這是證監會所允許的最大持股比例,按林奇的說法,如果法規允許的話,他會把基金資產的10%—20%都投在該公司上。 克萊斯勒後來快速上漲,林奇又在福特和沃爾沃上建倉,一直到這3隻股票價值佔麥哲倫總資產的8%,加上紳寶和豐田,汽車股作為一個板塊,占到基金總資產的10.3%。在整個1984年,林奇一改從前頻繁交易的做法,堅持買入——持有戰略,基金的前10位股票的數量一直沒有多少變化,其中就包括上述5只汽車股。 最終,林奇從福特和克萊斯勒兩隻股票上分別賺了超過1億美元的利潤。加上從沃爾沃賺的7900萬美元,造就了麥哲倫基金出眾的業績。 重倉股容易出現流動性問題,尤其是小盤股,林奇可不這麼看,要找能成長三倍乃至十倍的股票,道•瓊斯指數股比一般小公司難多了。小盤股確實“交易清淡”,不一定能在5天內買入或賣出,可是林奇認為,做股票就等於找對象,易於離婚不是好理由。 “如果你一開始就作出了明智的選擇,就不要想著放棄。而如果不是這樣,無論如何你都會一團糟。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流動性都不會將你從痛苦和磨難中拯救出來,並且很可能因此而失去一大筆錢。” |
||||||||||||||||||||||||
台中網頁設計 防水工程 台中駕訓班 花蓮裝潢 節能燈具 5856資訊網 辦門號 淨水器 台中抓漏工程 台中便當店 指油壓 台中衣服批發 仁義牛肉麵 酵素 台中染髮店 毛筆保濕器 台中電腦回收 台中牛肉麵店 美髮材料批發 太陽能充電器 房屋工程 空壓機 台中石材美容 甜甜圏 塑膠射出成型 室內設計 台中會計事務所 搬家公司 台中汽車美容 汽車修配廠 台中室內設計 網頁設計 台中染髮 有形有色 火鍋店加盟 正宗本舖古早味蛋糕 VENT 台中清潔公司 堆高機零件 收購 循環木 音樂餐廳 | ||||||||||||||||||||||||